每個人都喜歡和舒服的人交往、共事。 因為他們能自如地把握分寸感,達到一種「淡妝濃抹總相宜」的境界。
和這樣的人在一起,相看不厭,相處不累。
周國平曾說:
「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,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。」
有分寸感的人,說話得體,做事留有餘地,讓人感到親切但又不失尊重,自在卻又並不疏遠。
因為他們說話點到為止有分寸、做事恰到好處有分寸、相處不越底線有分寸。
1.說話有數
朱自清說:
「所謂人情世故,一半兒是在說話裡。」
一個說話有分寸的人,不會把別人的缺點掛在嘴邊。
王小波也曾說過:
「口沫飛濺,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,層次很低。」
說話有數,是說話能點到為止,既提醒了別人,又不會讓對方下不來台。
著名文學家楊修,是世人公認的聰明絕頂、才思敏捷的人才。
有一次,曹操造了一所花園。
造成時,曹操前去觀看,沒有誇獎也沒有批評,就叫人取了一支筆在花園門上寫了一個「活」字便走了。
大家都不瞭解其中的含義。楊修對工匠們說,「門「添活字,就是」闊「字,丞相嫌你們把花園門造得太大了。
於是工匠們重新建造了園門。
完工後再請曹操去觀看。曹操很喜歡,問道:「是誰知道了我的意思?」下人回答:「是楊修!」曹操雖表面上稱好,而心底卻很嫉妒。
還有一次,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。曹操在盒上寫了「一合酥」三個字放在案頭。楊修見到了,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。
曹操問其原因。楊修回答說:「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’,所以我們只能照做,不敢違背丞相的命令。」曹操表面雖然喜笑,而心裡更加卻厭惡楊修。
真正引來殺身之禍的是「雞肋」事件。
曹操聚集兵隊想要進兵,又被馬超拒守,欲收兵回都,又怕被蜀兵恥笑,心中猶豫不決,正碰上廚師進雞湯。
曹操見碗中有雞肋,因而有感於懷。這個時候夏侯惇入帳,稟請夜間口號。曹操隨口答道:「雞肋!雞肋!」夏侯惇傳令眾官,都稱「雞肋!」
楊修見傳「雞肋」二字,便讓隨行士兵收拾行裝,準備撤兵。將士們不解,楊修說:「雞肋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,丞相這是要班師回朝啊。」
有人把這件事報給了曹操,曹操大怒,便叫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,將他的頭顱掛於轅門之外示眾。
楊修很聰明,但卻失了分寸,越了界,他從來不考慮曹操的感受,一次次的觸碰他的界限,引來殺身之禍。
古人言:
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」
一個人如果想要福氣多多,就要懂得謹言慎行,把握說話的分寸。
因為每一句沒有分寸的話,敗壞的都是自己的人品。
說話有數,是對別人的尊重,也是對自己修養的一種體現。
2.做事有餘
《朱子家訓》中有言:
「凡事當留餘地,得意不宜再往。」
這句話的大意是:凡事都應留有餘地,過於滿意、順利的事不適合再做第二次,以免遇到麻煩和意外。
做事有餘,別把事做絕,是給對方留一條退路,也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。
因為事做絕了,對方退無可退,就要與我們爭個魚死網破,最終只會兩敗俱傷。
《狼圖騰》裡有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。
狼群每年冬天都會圍獵黃羊,將黃羊們逼進深雪中,讓黃羊群凍死在雪坑裡。
這樣等來年雪融,小狼崽出生後,有足夠的食物來源。
有經驗的蒙古老人畢力格會帶著族人運走一部分黃羊的屍體,但是也給狼群留下了足夠的食物。
因為牧民們明白:如果雪坑裡的黃羊全被人類運走,狼群開春沒了食物,就會攻擊牧民的羊群。
而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農民,把事做絕了,把黃羊屍體全都運走了。
狼群為了報復,把生產隊的馬群全都趕進了冰冷的湖中。
生產隊的人開始大肆捕殺狼群,很快草原上一頭狼也沒有了。
當狼群消失後,黃羊、野兔、草原鼠、旱獺沒了天敵,開始大量繁殖,草原被啃成了荒漠。
變成荒漠的地方,就開始鬧饑荒。
在人與狼的鬥爭中,人類把黃羊屍體全部運走,沒給狼群留一條活路。
來年開春,狼群為了哺育幼崽,只好襲擊牧民的羊群。
人類開始對狼趕盡殺絕,最終導致草原變成了荒漠。
書中說道:
「狼也可以打,但不能多打,要是把狼打絕了,草原就活不成。草原死了,人畜也活不了。」
人類種了惡因,最後也收穫了惡果。
正如竇文濤說的:
「善待他人,也是保護自己。」
不把事做盡,給別人留些餘地,等自己有難時才有回轉的機會。
花無百日紅,人無千日好
我們不會一直占上風,別人也會有時來運轉的時候。
今日我們給別人留出退路,他日別人也會給我們留下一個臺階。
3.相處有度
女作家尤金曾說:
「有距離,才會有尊重;有尊重,友誼才會天長地久。」
人與人相處中,邊界感和分寸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存在。
如果隨便越界,窺探隱私,會讓對方覺得膈應。
如果不常聯繫,兩人見面又不知該說些什麼。
唯有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,彼此不越線,才能更好得與對方相處。
叔本華也曾說:
「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,互相靠得太緊,會覺得刺痛;彼此離得太遠,卻又會感覺寒冷。」
張國立和鄧婕的相處日常值得大家借鑒。
作為夫妻,他們不分彼此,卻又是彼此獨立的關係。
張國立平時在家練書法,遛鳥,做自己的事。
而鄧婕,喜歡侍花弄草,洗衣做飯。
生活中大多數時間,他們倆人就在院子裡,一個看書寫字,一個修花剪草。
兩個人各有各的愛好,不會在對方的生活裡強插一腳,不會強迫對方去做不喜歡的事,互不干涉,自得其樂。
在做完自己的事情後,一起做飯聊天,分享自己的快樂。
一段好的感情裡,往往有著明顯的距離感,相處時懂得給彼此一點空間。
孟非曾說:
「做主持人也好,做人也好,我都願意和那種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。」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難言之隱,也希望自己有一些隱私。
懂得保持分寸的人,明白關係再親密,也不能隨意窺探對方的隱私。
三毛曾說:
「朋友之間,分寸不可差失。自以為熟,結果反生隔離。」
毀掉一段關係的,往往是沒有分寸的過度接觸。
沒有分寸的關係,會讓彼此滿身傷痕;只有保持合適的距離,雙方才能相處舒服。
懂得保持相處的分寸,是尊重對方,也是珍惜這段關係最好的方法。
曾國藩曾說:
「話不說盡有餘地,事不做盡有餘路,情不散盡有餘韻。」
人生,要有一個「分寸」。
有分寸感的人,說話辦事顧及他人感受,點到為止,留有餘地;
他給人留出適當的空間,不越界,不探他人私隱;
他懂得將心比心,與人交往知進知退。
這樣的人,不會給人太大壓力,讓人感到特別踏實,那麼他未來的路,一定會越走越遠。
生活中,很多人因為關係好,然後隨意調侃,做事也不知輕重,甚至干涉對方的私事,彼此慢慢就疏遠了。
再好的關係,沒有了分寸感,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,產生更大的隔閡。
留有適當的空隙,把握好分寸感,才是感情長久的保鮮劑。
說話有數,做事有餘,相處有度,是為分寸之道。